大众日报记者 周欣怡 黄鑫
7月20日迎来了一年中最闷热的时段——三伏天,也是一年中养生的关键时节。中医素有“三伏养生”“冬病夏治”的智慧,此时人体阳气最旺、毛孔大开,正是“借天力、祛寒湿、补元气”的最佳时机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三伏仅有30天,成为近年来最短的三伏天。虽然时长缩短,但养生价值丝毫不减。如何把握30天的养生时机?养生又存在哪些误区?
中暑、肠胃病与“情绪中暑”高发
日色若炎火,正当三伏时。伏天气温高,气压低,湿度大,风速小,让人感觉酷暑难耐,稍不注意就容易中暑。入伏后的济南,各大中医院急诊与门诊压力明显增大。
“三伏时节,天地间阳气鼎盛,人体毛孔大开。这本是祛除陈寒的良机,但若调护失当,极易引邪入里。”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(山东省中医院)中医外治中心主任杨继国表示,三伏天要避免过度食用寒凉的食物,不然会损伤脾胃,可能引发腹痛、腹泻等问题;长期待在空调房内,寒湿加重,也可能诱发腹痛、腹泻,还容易出现关节疼痛的症状。
“有的老人为了节省电费坚持不开空调,在近40℃的室内强忍,结果出现脱水症状,诊断为重度中暑。”广安门医院济南医院(济南市中医医院)老年病科主任支应鹏表示,高温天气以来,他接诊最多的便是因高温诱发健康危机的老人,近期中暑患者更是高达四成。与此同时,冰箱里的隔夜西瓜则成为另一大隐患,多位老人因食用变质瓜果而引发急性胃肠炎。
“体感温度超40℃”“人都要热化了”……连日的高温天气,不少人都感觉自己“长脾气”了。杨继国捕捉到另一股“热浪”:“情绪中暑”患者较往年增加三成。一位从英国返乡的留学生令他印象深刻:女孩因同辈压力与暑湿交织,整日烦躁嗜睡。杨继国用“思想共鸣法”疏导,辅以脐灸调气机、祛湿气,三诊后症状显著缓解。“湿邪裹挟热邪,阻碍气机运行,就像把身体困在蒸笼里。”他解释,高温高湿环境下,人体阳气外浮,内里虚寒,导致脾胃失调、关节肿痛乃至情绪失衡。
在山东新中鲁中医医院,因心脑血管病、空调病及急性胃肠炎入院的患者增多。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田虎分析,贪凉饮冷是祸首,冰镇饮食直伤脾胃之阳。许多年轻人24小时泡在空调房,寒邪入体诱发鼻炎、头痛,反而更畏风怕冷。
养生需科学合理避开误区
三伏天晒背、抱冬瓜睡觉、坐石墩子治妇科……近年来,网上流传的“三伏天养生法”可谓花样百出。然而热潮之下,有些人在不清楚自己体质的情况下就对一些网红养生法趋之若鹜,导致误区丛生。
清晨的公园、午后的阳台,俯卧晒背的身影随处可见。随着越来越多的“晒背大军”加入,也有一些人不但没有晒出健康,反而头晕中暑,晒伤皮肤……关于晒背,一时间争论不少。
杨继国对此表示,人体背部与阳气有着密切关系,背部是膀胱经和督脉循行所过之处,督脉具有总督一身之阳气的作用,适度晒背确能鼓舞阳气、驱散寒湿,但盲目跟风风险巨大。紫外线过敏者、高血压患者、体虚老人及孕妇需格外谨慎。支应鹏表示,晒背时间应选晨间8-9点或傍晚4-5点,避开烈日,每次15-20分钟足矣,同时务必补充水分,头部遮阳。
“我每天至少喝一杯冷饮,空调开到20℃,这样才觉得凉快。”一位因剧烈腹痛就诊的女士坦言。冷饮不离手、空调温度一低再低,成为许多人对抗酷暑的本能选择。“这实则是‘火上浇油’”。田虎对此一针见血,外界酷热,毛孔本应舒张排汗以散热。骤然摄入大量冷食冷饮或置身强冷环境,毛孔紧急闭合,热邪郁积体内无法宣泄,更易中暑或外感热邪,形成“寒包火”的复杂症候。
对空调的过度依赖还会催生“空调病”,田虎建议预防的关键在“缓”与“通”:“空调模式可调至除湿,避免冷风直吹,温度以28℃为宜。即便高温,每3-4小时也应开窗通风,促进空气流通并保持一定湿度。
“无论是中医诊疗还是中医养生都需要科学严谨,有些潮流不能追,有些误区要避开。”杨继国提醒,中医养生需科学合理,根据自身情况和节气特点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,才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。
中医外治显优势
走进山东省中医院中医外治中心,一股特有的艾草清香弥漫在空气中。一位面色略显苍白、被诊断为脾胃虚寒的患者正平卧于治疗床上,接受传统脐灸疗法。医护人员在其脐部放置了一个特制的模具,模具内燃烧着艾绒,袅袅艾烟带着温煦的药力,透过肌肤,直达脏腑。患者腹部肌肤在持续的温热刺激下微微泛红,他双目微阖,神情安宁。
杨继国向记者介绍,这正是中医冬病夏治理念指导下三伏灸的典型应用。“不同的灸法,功效各有侧重。”他详细讲解,督灸重在激发和补益一身之阳气,如同为身体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;脐灸则专攻于温煦中焦,散寒暖胃,是调理脾胃虚寒的精准疗法;而十字灸则擅长于疏通气机,调和气血,对气机郁结不畅者尤为适宜。“施灸绝非时间越久越好,关键在于量要充足到位。当患者腹中清晰地传来‘咕噜噜’的肠鸣声,才标志着体内气脉得以顺畅通达,寒邪被有效驱散。”杨继国强调。
取穴、敷贴、按压……三伏贴贴敷现场,医护人员熟练地将辛温药材调制成膏,依据不同体质精准贴敷于患者背部穴位。支应鹏告诉记者,三伏贴利用全年最旺盛的阳气,通过特定药物对穴位的持续刺激,温通经络,最大程度激发人体正气,祛除深伏于肺腑、关节的陈年寒湿宿疾。“这尤其对反复呼吸道感染、慢性咳喘、鼻炎及老寒腿等冬季高发病症效果显著。”他说。
一碗简简单单的姜枣茶,能温中散寒,鼓舞脾胃之气;睡前以温热艾草水泡脚,引火归元,助人安眠;清晨一碗顺应湿气的健脾薏米粥,则是对抗长夏湿困的温柔良方……这些日常可及的中医防护,如涓涓细流,润物无声。
在热浪席卷的季节里,与其盲目追逐每一阵养生的风潮,不如沉心聆听身体发出的细微声响,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、温和而坚定的健康小径。
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